據峨山縣志記載,開辟于清順治十六年(1659)的“迤南茶馬古道”,由縣城沿小鋪子、老魯關,到揚武,經元江、車里(今景洪)、佛海(今勐海),再到邊境打洛直至東南亞,為云南重要的官商大通道之一。
位于峨山縣坡腳村后山的老魯關,當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,官方在此設立了驛站。南來北往趕馬人在老魯關附近食宿,為了節省和趕時間,他們把土鍋支在石頭或木枝所作的撐架上,就地取水,把山茅野菜和水一起放在鍋里煮吃,形成了最初的雜菜。后來這里開起了馬廄、客棧以及與馬幫相關聯的市場,并逐漸形成了坡腳、廠上等村子,坡腳雜菜由此得名并留傳至今。
2021年12月初,隨著中老鐵路的開通,沿線市縣特色美食漸漸被搜身,“坡腳雜菜”也搭上了高鐵時代的“食光”列車,來峨山游玩的游客,飯桌上定少不了這道美味佳肴。
茶馬古道雜菜烹煮場景再現
從峨山火車站往西20多分鐘車程的雙江街道坡腳村,因為一碗雜菜聲名遠播。四季時鮮蔬菜,是坡腳雜菜的主角,除了新鮮蔬菜,還要配粉絲、豆腐、脊肉、豆腐皮、海帶、木耳……煮雜菜有三道工序,第一步先放佐料:蒜苗、番茄、萵筍葉、粉絲、海帶、豆腐皮、白菜……;第二步再放輔料:雞精、味精、草果、八角面、花椒面、鹽巴摻進去煮。煮了差不多把它撈出來;最后一道工序:放油、姜末、蒜末、辣子炒香燒透后澆在撈起來的菜上,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坡腳雜菜就做成功了。
從茶馬古道到公路再到鐵路,從趕馬到坐汽車再到乘火車,坡腳雜菜見證了彝鄉交通發展的巨變?,F在,這道雜菜成為213國道彝人谷沿線十多家農家樂的招牌菜、致富菜,村民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增強了,創業共奔振興路的激情被點燃了。(通訊員 施貴生 方加進 吉秋羽 陳汝濱)
編輯:劉玉霞 審核:楊雪